红楼梦为什么叫石头记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除了广为人知的名字外,还有一个别称——《石头记》。这个名字的由来,并非随意,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文学寓意,并且与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主题息息相关。简单来说,《石头记》这个名字直接指向了小说的叙事开端,即一块被遗弃的顽石,这块石头经过一番奇异的经历,最终化为了小说中的贾宝玉,也成为了记录一切故事的载体。因此,《石头记》这个名字实际上揭示了《红楼梦》的创作视角和核心线索,并非是单纯地指代故事中的某一个情节,而是具有象征性的重要意义,它将小说的虚幻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理解了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
石头:小说的起源与象征
要理解《红楼梦》为什么又叫《石头记》,我们首先要从小说开篇的故事说起。在小说的第一回,作者就讲述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的故事。这块石头因为被女娲娘娘所遗弃,无法用来修补天空,于是便被抛弃在青埂峰下。这块石头本身就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并非普通的石头,而是具有灵性的,它经历了“无稽崖”、“青埂峰”等带有神话色彩的地方,具备了不同于寻常物件的超凡经历。这块石头经过一番机缘巧合,被一僧一道带入红尘,投胎转世成为了后来的贾宝玉。
所以,《石头记》这个名字的“石头”,指的便是这块具有特殊意义的顽石,它既是故事的起源,也是小说叙事的载体。 这块石头记录了它在红尘中经历的一切,包括贾府的兴衰、宝黛的爱情悲剧以及众多人物的命运沉浮。因此, 《石头记》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石头所记录的故事”,它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展现了红楼梦境中的悲欢离合, 也暗示了人世的无常和虚幻。从这个意义上说,《石头记》不仅是小说的别称,更是对小说内容的一种概括,它将小说的故事与“空幻”的象征联系在了一起。
《红楼梦》与《石头记》:不同侧重的两种命名
《红楼梦》和《石头记》,虽然都指同一部小说,但二者在命名上却侧重不同,反映了作者对小说主题的不同理解。《红楼梦》这个名字,更加侧重于小说展现的“红尘梦幻”和“儿女情长”。“红”字象征着繁华、富贵和热闹的世俗生活,而“梦”字则强调了这种世俗生活的虚幻和无常。小说中贾府的兴盛和衰败,以及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都体现了红尘梦幻的主题。 《红楼梦》这个名字简洁明了,直接点出了小说故事的核心内容,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所接受。
而《石头记》则更加侧重于小说的叙事视角和哲学思辨。《石头》的视角更加超脱,它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冷眼旁观着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带有更强的出世意味, 它更能凸显作者想要表达的“万事皆空”的思想。 《石头记》这个名字更像是作者的一种自省,也带有更深的哲学意味。相较于《红楼梦》的通俗易懂,《石头记》更具有文学的象征意味, 它反映了作者更加深刻的创作意图。
《石头记》名称的流传与版本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在最初流传时,使用的并非我们今天熟悉的百二十回的版本,而是只有前八十回的抄本,当时这些抄本使用的正是《石头记》的名称。直到后来的续书出现,才逐渐出现了《红楼梦》的名称,并最终被广泛接受。这其中既有传播的因素,也有版本差异的原因。早期抄本多使用《石头记》作为名称,可能是由于当时人们更注重小说的叙事角度和哲理意味。而《红楼梦》这个名字,则是更侧重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更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也更加容易被推广和流传。
所以说,从版本考量的角度来看,《石头记》是这部小说更为原始的名称,它承载了小说创作的初期意图,也更加反映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内涵。而《红楼梦》这个名称,则是随着小说流传而逐渐被广泛接受的,它更加侧重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也更加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
“石头”的意象:超越红尘的冷眼旁观
《石头记》的“石头”不仅仅是一个叙事载体,它还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这块“无材补天”的石头,象征着世俗的无用和超越,它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它在红尘中经历了种种,又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这与小说中贾宝玉的形象非常相似,贾宝玉虽然身处富贵繁华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对世俗的厌倦和疏离,他追求的是真情,而非功名利禄,这也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思想境界。
石头经历过女娲补天被遗弃,又投胎转世,看尽世间百态,这种经历本身就暗示着一种“轮回”的思想。而“无材补天”又暗示着人世间功名利禄的虚幻和无常,它提醒人们要看破红尘,不要执着于世俗的追求。 因此,石头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意象,它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总而言之,《石头记》这个名字并非随意而为,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学寓意和哲学思考。它既指明了小说的叙事视角,也揭示了小说的核心主题,更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它与《红楼梦》这个名字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部伟大作品的完整面貌,为我们深入理解《红楼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为什么《红楼梦》最终取代《石头记》成为更通用的名称?
既然《石头记》是《红楼梦》更为原始的名称,并且蕴含着深刻的文学寓意和哲学思考,为什么最终《红楼梦》取代了《石头记》,成为了我们今天更常用的名称呢?这其中既有传播上的因素,也有读者接受习惯的考量,更有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商业推广的需求等多方面原因。
更易于接受的名称:通俗易懂的《红楼梦》
相较于《石头记》的抽象和象征,《红楼梦》这个名称更加通俗易懂,更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红楼”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华丽的建筑、繁华的生活,以及公子小姐们的故事,这更能吸引普通读者的兴趣,也更容易被传播。而“梦”字,则点明了故事的虚幻性,更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感。
《石头记》虽然带有深刻的哲学含义,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晦涩难懂,不易理解。《红楼梦》的命名则更加简洁明了,它直接点明了小说的核心内容,即贾府的兴衰和宝黛的爱情悲剧,这更能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对于广大读者来说,《红楼梦》这个名称,更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更容易让人记住和传播。
版本差异与续书的影响:百二十回本的普及
《红楼梦》最初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的,其中很多抄本都使用了《石头记》这个名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百二十回的通行本,这一版本是在前八十回的基础上,由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这个版本,因为情节的完整性和更加连贯的故事脉络,更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百二十回本的广泛流传,也导致了《红楼梦》这个名称的逐渐普及。因为百二十回本基本上都使用了《红楼梦》作为书名,随着这个版本的流行,这个名称也逐渐取代了《石头记》。加上《红楼梦》在传播过程中,更多的被认为是描写“儿女情长”的小说,而不是一部带有深刻哲学思辨的作品,所以,《红楼梦》这个通俗易懂的名字,也就更符合当时人们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商业推广的需求与文化习惯的形成
在印刷术普及之后,《红楼梦》的商业出版也逐渐发展起来,出版社为了更好地推广这部小说,往往会选择更加通俗易懂的名字,这无疑也加速了《红楼梦》名称的普及。因为《红楼梦》这个名字,更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更具有商业价值,所以,出版社更愿意使用这个名字来进行推广。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楼梦》这个名字逐渐成为了主流,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习惯。人们习惯用《红楼梦》来称呼这部小说,而不是用《石头记》。这种文化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即使《石头记》在文学上具有更高的价值,也很难再回到主流。
《石头记》的另一种价值:专业研究领域的保留
虽然《红楼梦》成为了更通用的名称,但《石头记》这个名字,也并没有完全消失。在《红楼梦》的专业研究领域,人们依然会使用《石头记》这个名称,来表示小说更原始的版本,以及小说最初的创作意图。对于专业的红学研究者来说,《石头记》这个名字,更具有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石头记》的存在,提醒我们要注意《红楼梦》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并非仅仅是一部描写“儿女情长”的小说,它还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辨,以及对人世的深刻反思。《石头记》这个名字的存在,也警示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应该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这部作品。
结语:两种名称的并存与多重解读
总而言之,《红楼梦》之所以最终取代《石头记》成为更通用的名称,是传播、版本、商业推广以及文化习惯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石头记》这个名字就失去了价值。相反,《石头记》的存在,提醒我们要注意《红楼梦》的多重含义,以及其深刻的哲学内涵。
《红楼梦》和《石头记》的并存,体现了我们对这部小说多重维度的解读。前者侧重于故事,后者侧重于哲学,二者相互补充,使得我们对这部小说的理解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入。在欣赏《红楼梦》的精彩故事时,也不要忘记《石头记》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才能体会到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