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什么叫鹏城
深圳,这座在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崛起的现代化大都市,除了“特区”这个响亮的名号外,还有一个更为诗意和广为人知的别称——“鹏城”。“鹏城”二字,并非空穴来风,它既是对深圳这座城市独特地理位置和发展轨迹的生动描绘,也寄托了人们对这座城市未来腾飞的美好愿景。简而言之,“鹏城”这个称谓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种名为“鹏”的大鸟,寓意着深圳如同鲲鹏展翅般,在时代的浪潮中扶摇直上,充满活力与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一个昵称,更是深圳精神和城市形象的象征,体现了这座城市开放、进取和敢于创新的特质。
一、 鹏鸟的寓意与深圳的崛起
要理解“鹏城”的由来,首先需要了解“鹏”这种神鸟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在庄子的《逍遥游》中,“鹏”被描述为一种体型巨大、展翅高飞的神鸟,其翅膀展开如垂天之云,能够乘风而上,直冲云霄。这种形象代表着雄心壮志、远大抱负以及勇于突破的精神。
那么,为何用“鹏”来比喻深圳呢?这与深圳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1979年,深圳被设立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当时的深圳,还只是一个落后的小渔村,百废待兴。然而,凭借着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深圳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深圳速度”。这种快速发展,如同鲲鹏展翅一般,一飞冲天,因此,“鹏”的意象自然而然地与深圳紧密相连。
深圳的地理位置也与“鹏”的意象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深圳位于中国南海之滨,背靠巍峨的山峦,面向广阔的海洋。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既为深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也赋予了深圳一种勇往直前、敢于搏击的城市精神。鹏鸟翱翔于天际,象征着自由、开放和无垠的探索,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样秉持着这种精神。
二、 “鹏城”称谓的流行与传播
“鹏城”这个称谓并非官方正式命名,而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叫法。关于“鹏城”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是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后,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这个称谓逐渐流行开来。人们开始用“鹏城”来指代深圳,表达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深圳未来发展的无限期望。
“鹏城”的流行,也得益于媒体的广泛传播。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互联网,都经常使用“鹏城”来指代深圳,使得这个称谓更加深入人心。许多文学作品、歌曲和艺术作品也采用了“鹏”的意象来展现深圳的城市风貌和精神内涵。比如,深圳的一些地标性建筑,如市民中心、平安金融中心等,其设计也借鉴了鹏鸟的形态,进一步强化了“鹏城”的文化符号。
三、“鹏城”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鹏城”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它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首先,“鹏城”代表着深圳的活力与创新。深圳是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这种不断突破、敢于尝试的精神,与鹏鸟的勇往直前、展翅高飞的形象不谋而合。“鹏城”成为深圳创新精神的象征。
其次,“鹏城”也象征着深圳的开放与包容。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汇聚,共同建设这座城市。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文化,使得深圳能够吸纳各种文化和思想,不断发展和进步。鹏鸟可以飞翔于广阔的天空,不受拘束,也代表了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此外,“鹏城”还寄托了人们对深圳未来发展的期望。深圳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对这座城市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人们希望深圳能够继续保持创新活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更加国际化的都市。鹏鸟能够扶摇直上,直冲云霄,象征着深圳未来的无限可能。
四、 “鹏城”与“深圳”的相辅相成
值得注意的是,“鹏城”与“深圳”并非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深圳”是这座城市的官方名称,代表着它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而“鹏城”则更像是一个昵称,带有情感色彩,代表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和期望。
“鹏城”以一种更形象、更诗意的方式展现了深圳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对“深圳”这个名字的有力补充。“深圳”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物质存在,而“鹏城”则代表着它的精神内核。两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深圳的完整形象。
为什么深圳不叫“鲲城”而叫“鹏城”?
既然“鹏”与“鲲”常被并列提及,且两者皆为神话中的巨型生物,那么,为什么人们最终选择了“鹏”而非“鲲”来形容深圳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选择、寓意偏好以及对城市形象的构建。
一、文化语境的差异:鹏与鲲的象征侧重
虽然“鲲”与“鹏”都出自《庄子·逍遥游》,并且都以巨大的体型和超凡的能力著称,但两者在文化语境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
鲲,在《庄子》中,描述的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的形象侧重于其巨大的体型和深不可测的渊博,它象征着一种深沉的力量和潜在的能量,潜伏于深海之中。它代表的是一种积蓄、沉淀和等待爆发的状态。
而鹏,则被描述为“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的形象侧重于其飞翔的能力和一飞冲天的气势,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敢于突破的精神。它代表的是一种上升、突破和实现梦想的动态。
深圳的发展历程更符合鹏鸟的形象。深圳的崛起,不是缓慢积累的过程,而是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快速飞跃。它需要的不是潜伏的能量,而是积极的突破和快速的行动。因此,用“鹏”来比喻深圳,更能体现其发展特征和城市精神。
二、 寓意偏好的选择:动与静的差异
在文化意象的构建中,人们往往会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偏好进行选择。选择“鹏”而非“鲲”,也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偏好。
“鲲”的形象更偏向于静态,它潜伏于深海之中,默默积累力量。这种静态的意象,并不符合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动态形象。深圳需要展现的是一种活力、创新和进取的精神,而不是一种等待和观望的态度。
“鹏”的形象则更偏向于动态,它展翅高飞,一飞冲天。这种动态的意象,更能体现深圳的快速发展和敢于突破的城市精神。人们更希望看到一个如同鹏鸟般充满活力、不断上升的城市。
三、 城市形象构建的需求:外显与内敛的差异
城市形象的构建,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特点、发展目标以及人们的心理预期。选择“鹏”而非“鲲”,也是基于对城市形象塑造的考虑。
“鲲”的形象更偏向于内敛,它潜藏于深海之中,并不张扬。这种内敛的意象,并不符合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形象。深圳需要展现的是一种开放、自信和充满活力的姿态。
“鹏”的形象则更偏向于外显,它展翅高飞,气势恢宏。这种外显的意象,更能体现深圳的自信和雄心。人们希望看到一个如同鹏鸟般充满自信、敢于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城市。
四、 历史选择的偶然性与惯性
虽然有文化、寓意等层面的考虑,但“鹏城”的最终流行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历史惯性。当最初的倡导者或媒体选择用“鹏”来比喻深圳时,这种选择就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鹏城”的称谓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文化习惯。
如果当初有人选择了“鲲”来比喻深圳,那么,或许今天我们就会称深圳为“鲲城”。但是,历史没有假设,“鹏城”的称谓已经成为深圳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活力、创新和敢于突破的精神。
总结
综上所述,深圳之所以被称为“鹏城”而非“鲲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既有文化语境中“鹏”与“鲲”象征意义的差异,也有人们对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形象构建的偏好,还有历史选择的偶然性和惯性。最终,“鹏城”这个称谓以其积极向上、敢于突破的寓意,与深圳的城市精神高度契合,成为了深圳的文化名片。它不仅仅是一个昵称,更是一种象征,激励着深圳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