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而雪骤的骤什么意思
“俄而雪骤”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著名诗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描写了西北边塞壮阔的雪景和诗人送别友人武判官的场景,充满了豪迈悲壮之情。“俄而雪骤”一句,是全诗景色描写的高潮,更是诗歌情感的升华点。“俄而”意思是“一会儿”、“不久之后”,描绘了雪景变化的迅速;而“骤”字,则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指雪下得大,更蕴含着一种突然、猛烈的意味,将雪景的动态变化和磅礴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要理解“骤”字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骤”字本义是指马跑得很快,引申义则可以指事情发生的突然而猛烈。在“俄而雪骤”中,“骤”字并非仅仅指雪下得大,而是强调雪的来势之猛,如同万马奔腾,铺天盖地而来,瞬间改变了原有的景色。这与诗歌整体营造的豪迈、壮阔的意境相契合,也与诗人送别友人时内心的复杂情感产生了共鸣。
其次,从诗歌的意境来看,“骤”字更增添了诗歌的动态美和气势美。诗歌前几句描绘了边塞雪景的静谧与寒冷,为“俄而雪骤”的出现做了铺垫。“俄而雪骤”一句,则如同画龙点睛一般,将原本平静的画面瞬间变得动感十足,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飞雪漫天的震撼场面。这种由静到动,由缓到急的转变,更突显了雪景的壮丽和诗人情感的波澜起伏。
再次,从修辞手法来看,“骤”字的使用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人并没有简单地用“大雪”或“飞雪”来形容雪景,而是选择了“雪骤”这个更具表现力的词语。“骤”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雪下得又急又大的特点,更赋予了雪景一种力量感和冲击力,使读者对雪景的印象更加深刻。这种精炼的语言,也体现了诗歌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
此外,我们还需要结合诗歌的整体背景来理解“骤”字的含义。岑参生活在唐代盛世,但却长期戍守边塞,目睹了边塞的苦寒和战争的残酷。因此,诗歌中所描写的雪景,不仅仅是自然景物,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俄而雪骤”所描写的雪景,也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那一种突然而至的悲伤和无奈。雪的骤然而下,如同命运的骤然转变,使诗人对友人的离去更加伤感,也更加凸显了诗歌的悲壮之情。
总而言之,“俄而雪骤”中的“骤”字,并非简单的动词,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雪景的动态变化和磅礴气势,更突显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诗人内心的情感。理解“骤”字的含义,需要结合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以及诗歌的整体背景,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句诗的精妙之处。 这一个字,将诗歌的意境推向了高潮,也让读者对边塞的寒冷和诗人送别友人的悲壮之情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从“俄而雪骤”看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
岑参的诗歌以雄浑壮阔的边塞诗著称于世,而“俄而雪骤”一句,则恰好体现了其诗歌艺术的诸多特色。通过对这句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岑参诗歌的艺术成就。
首先,岑参的诗歌善于运用动词,使诗歌充满动感。“骤”字的运用是其典型代表。他不只是静态地描写雪景,而是以“骤”字展现出雪的动态之美,赋予雪景以生命力。这种动态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雪中,感受到雪花的飞舞、风的呼啸,以及环境的冷冽和肃杀。这与许多其他诗人对雪景的静态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其诗歌的生动形象。
其次,岑参的诗歌注重意象的运用,以景物寄托情感。“俄而雪骤”中的“雪骤”,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象征着边塞环境的严酷以及诗人送别友人时复杂的情感。雪的突然降临,如同命运的突变,更增添了诗歌的悲壮色彩。这种运用景物寄托情感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雪的骤然,也可能象征着友人离去的突然和迅速,以及诗人内心的伤感和不舍。
第三,岑参的诗歌语言风格豪迈奔放,富有气势。“俄而雪骤”一句,短短四个字,却包含着无限的意境和情感。这体现了岑参诗歌语言的精炼和凝练。他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却能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豪迈奔放的风格,也与其边塞生活的经历和军旅生涯密切相关。 他在边关的长期生活,使他能够以宏大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自然,从而创造出充满气势的诗歌。
第四,岑参的诗歌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俄而雪骤”一句,与诗歌前文所描写的宁静的雪景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了雪景的突然和猛烈。这种对比的手法,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强,也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但岑参运用得炉火纯青,将对比的冲击力发挥到极致。
总而言之,“俄而雪骤”一句,是岑参诗歌艺术的缩影,它体现了岑参诗歌的动态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对比美。通过对这句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其在唐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句简单的景物描写,更是一幅生动鲜活的边塞雪景图,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 其艺术手法值得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也为我们欣赏和理解唐诗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