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起彼伏是什么意思,“此起彼伏”为何如此常见?

小编 就这意思评论14阅读模式

此起彼伏是什么意思

“此起彼伏”这个成语,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形容事物连续不断地发生,就像波浪一样,一个刚起来,另一个又接上来。它强调的是一种连续性和交替性,而不是单一事件的独立出现。这个词语通常用来描述声音、景象、或某种趋势或活动,给人一种连绵不绝、热闹非凡的感觉。它就像交响乐中的不同乐器轮流演奏,共同构成一曲和谐的乐章,而不是一个音符孤零零的飘荡。所以,当你说“此起彼伏”的时候,你表达的是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场景。

此起彼伏是什么意思,“此起彼伏”为何如此常见?-图片1此起彼伏的详细解读:从字面到引申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此起彼伏”,我们不妨从字面意思、来源、用法以及引申含义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此起彼伏是什么意思,“此起彼伏”为何如此常见?-图片2

  1. 字面解释:

    • 此: 指这个,这里,眼前的这个。
    • 起: 指兴起,开始,升起。
    • 彼: 指那个,那里,与“此”相对的那个。
    • 伏: 指降伏,潜伏,隐藏,这里是“起”的反义,表示一个浪头落下的意思。

    从字面上看,“此起彼伏”就是说,一个起来了,另一个又下去,然后另一个又起来,再下一个又下去,如此循环往复。就像是波浪一样,一个波峰刚刚形成,还没等完全落下,另一个波峰就紧接着升起。

  2. 此起彼伏是什么意思,“此起彼伏”为何如此常见?-图片3

    来源:
    “此起彼伏”并非出自某一特定典籍,它是从古代汉语的使用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表达方式很符合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例如海浪的涌动、山峦的起伏等。因此,它在人们的口语和书面表达中自然而然地流传开来,并最终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

  3. 用法:
    “此起彼伏”主要用作谓语或定语,可以修饰名词或者动词。 它可以用于描述:

    • 声音: 例如“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此起彼伏的欢呼声”、“窗外传来了此起彼伏的虫鸣”。这些例子都强调了声音的连续性和交错性,给人一种热闹、喧嚣或充满生命力的感觉。
    • 景象: 例如“田野里麦浪此起彼伏”、“山峦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比赛场上,运动员们你追我赶,此起彼伏”。这里强调的是视觉上的一种动态变化和连续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场景的活力。
    • 行动或趋势: 例如“新科技的应用,在各行各业此起彼伏”、“针对社会问题的讨论此起彼伏”、“新潮的时尚元素此起彼伏”。这些例子表明,某种行动、趋势或思潮正在持续地、不断地发生发展,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
  4. 引申含义:
    除了字面上的连续交替, “此起彼伏”有时还蕴含着一种竞争和动态变化的意思。例如,在商业领域,我们可以说“各品牌新品发布此起彼伏”,这表明市场竞争激烈,各个品牌不断推出新产品来吸引消费者。 在学术界,可以说“新理论新观点此起彼伏”,这表明学术思想活跃,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种引申含义强调了变化的迅速和激烈,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动态过程。此起彼伏是什么意思,“此起彼伏”为何如此常见?-图片4

  5. 注意事项:

    • 主语:使用“此起彼伏”时,要注意主语通常是复数或者表示多个个体,因为需要多个事件或实体交替发生才能构成“此起彼伏”的场景。
    • 语境: 它的使用也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只有当场景确实呈现出连续性和交替性时,使用这个成语才恰当。如果只是一个单一事件,或者多个事件是独立发生,而没有明显的连续性,就不适合使用“此起彼伏”。
    • 情感色彩: “此起彼伏”本身并没有特定的褒贬含义,其情感色彩取决于上下文语境。它可以用来形容热闹欢快的场景,也可以用来形容竞争激烈的局面,或者是某种动荡不安的时期,关键在于你要用它来形容什么。

例子说明:

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 错误用法: “今天发生了一件好事,真是此起彼伏!” (错误,因为只发生了一件事,没有连续性)
  • 正确用法: “晚会上,观众们热情的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正确,掌声是连续的,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 正确用法: “抗疫期间,全国人民捐款捐物,善举此起彼伏,感动了无数人。”(正确, 捐款和捐物是连续不断地发生,表达了人们的爱心。)
  • 正确用法: “在嘈杂的市场里,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正确,各种声音交织出现,呈现出热闹的景象)

总结:

“此起彼伏”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它以连续交替的动态景象,描绘出一种活跃、热闹、充满活力的氛围。它不仅仅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理解“此起彼伏”的关键在于把握其连续性和交替性的特点,并将其灵活运用到不同的语境中。

“此起彼伏”为何如此常见?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此起彼伏”的含义和用法,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这个词语如此常见,并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呢? 这其中,除了它本身生动形象的表达能力外,还蕴含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1. 符合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知:
    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呈现出一种连续变化、交替进行的特征。“此起彼伏”这种描述方式,恰好能够概括这些现象的本质。例如,海浪的涌动、四季的更替、社会思潮的演变等等,都具有一种连续性和阶段性, “此起彼伏”的表达方式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高度契合,所以自然而然地被广泛使用。

  2. 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动态感:
    “此起彼伏”这个成语,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动态感。它能够让读者或听众在脑海中想象出连续不断、交替发生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这种生动的表达方式,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也更容易让人理解和记住,因此被人们广泛采用。

  3. 适用于描述多种情景,应用范围广泛:
    从声音、景象到行动、趋势, “此起彼伏”几乎可以用来描述各种不同类型的事物,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来形容自然界中的波浪、山峦,也可以用来形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讨论、争论、比赛等。这种广泛的适用性,使得“此起彼伏”成为一个高频率使用的词语。

  4. 能够表达一种动态变化、充满活力的状态:
    在很多情况下,使用“此起彼伏”不仅仅是客观地描述现象,它还蕴含着一种动态变化、充满活力的情感色彩。它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不断发展的状态,这符合人们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心理, 因此,在表达这种充满活力的场景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此起彼伏”这样的成语。

  5. 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
    “此起彼伏”作为一个四字成语,简洁有力,能用短短四个字就准确地表达出复杂的含义,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在追求高效表达的现代社会,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更受人们的喜爱。相较于用长句子来描述, “此起彼伏”更加方便快捷,所以被广泛使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6. 在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其传播:
    “此起彼伏”在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都非常常见。文学作品中,它能够为文字增添生动性;日常口语中,它能够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广泛的使用,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此起彼伏”的传播和流行。随着人们使用频率的增加,它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非常熟悉的词汇,并且也成为了人们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

“此起彼伏”之所以如此常见,是因为它不仅具有简洁、生动、准确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表达习惯以及对动态变化场景的描述需求。 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充满画面感、应用广泛的成语,因此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我们日常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这些原因,共同造就了 “此起彼伏”的广泛使用和持久的生命力。

 
小编
  • 本文由 小编 发表于 2025年1月19日09:36: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hy.guoshijiaoyu.net/yishi/4160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