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蝉是什么意思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一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武帝在宣室殿中寻求贤才,找到了被贬谪的贾谊,贾谊的才华和才能是无与伦比的。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汉武帝在深夜里召见贾谊,却只是询问鬼神之事,而不关心民生疾苦。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出自诗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这里“寒蝉”是指秋天的蝉,因为天气寒冷,它们就停止鸣叫了。古人认为,蝉鸣叫是因为它们体内有热气,天气寒冷,热气散失,它们便无法鸣叫。
在诗歌中,李商隐用“噤若寒蝉”来比喻贾谊被汉武帝冷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只能沉默不语。后来,人们便用“噤若寒蝉”来比喻人们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
“噤若寒蝉”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寒蝉在寒冷的天气里停止鸣叫,是因为它们感到寒冷和恐惧。而人们在害怕的时候,也往往会沉默不语,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人们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就像寒蝉在寒冷的天气里停止鸣叫一样。它通常用于形容人们在面对强权或压力时,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只能保持沉默。
噤若寒蝉的起源和演变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一诗。这首诗是李商隐借用汉代贾谊的遭遇,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贾谊是汉文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早年即以才华出众而闻名,被汉文帝召入宫中,担任太中大夫。然而,贾谊的政治主张过于激进,触犯了当时的权贵,最终被贬谪到长沙。在长沙期间,贾谊郁郁寡欢,最终病逝。
李商隐将贾谊比作“寒蝉”,是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蝉鸣叫是因为它们体内有热气,天气寒冷,热气散失,它们便无法鸣叫。李商隐用“噤若寒蝉”来比喻贾谊被汉武帝冷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只能沉默不语。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在唐代之后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
在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道德和礼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指人们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还包含了人们为了维护道德和礼义而选择沉默。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变化。它开始被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强大的压力和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而选择沉默。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的起源和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它从最初的比喻人们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到后来也包含了人们为了维护道德和礼义而选择沉默,再到后来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威胁时选择沉默,这个成语的含义不断丰富和扩展,最终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成语。
评论